首页>业界 > 正文

【多彩新论】教室私装监控,“为你好”岂能越界?

2025-09-19 21:21:53来源:当代先锋网


【资料图】

近日,长沙长郡斑马湖中学有学生通过政务平台反映,部分班级未经同意私装监控,称其导致“时刻紧张、压抑”。当地教育局查实后,已责令相关班级拆除设备。值得注意的是,如今许多学校公共区域本就装有监控,为何此次私装却引发强烈反感?这背后反映的,主要是程序与信任的缺失。

事实上,校园统一安装的监控通常经由学校规划、合规审批,其位置、用途公开透明,主要用于公共安全防范,如楼道、校门等区域。这类监控具有明确的管理规范,学生和家长往往知情并默认接受。而班级“私装监控”则不同:一是未经民主程序,由教师单方面决定,缺乏合法性;二是未征得学生与家长同意,侵犯知情权;三是用途可能偏离安全范畴,转向课堂行为监控,甚至用于评判学习表现。这种“无差别、全天候”的监视,极易让学生感到被怀疑、被审视,自然引发抵触。

更深一层看,学生反感的并非技术本身,而是技术背后的控制意图。统一监控服务于公共安全,而私装监控则常与“纪律管控”挂钩——它暗示了一种不信任感,仿佛学生必须在凝视下才能“守规矩”。这种管控逻辑不仅简单粗暴,更违背了教育本质。教育是唤醒自觉,而不是训练服从;是培养自律,而不是依靠监视。

尤其值得肯定的是,如今学生权利意识不断提升,他们能够区分“合理监管”与“过度控制”,并勇于表达意见。这起事件中,学生并未全盘否定监控的价值,而是反对程序不正当、目的不清晰的私装行为。这也提醒教育者,管理可以借助技术,但必须建立在尊重与共识的基础上。

教育的现代化,首先是人的现代化。一所信任学生的学校,才可能培养出自信、自律的学生。与其把教室变成监控试验区,不如把精力放在优化教学方法、提升课堂互动质量上,真正让教育回归人的成长。
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金妮

编辑 李海钦

二审 伍少安

三审 蒋叶俊

标签: 消费导报网 24小时资讯

责任编辑:

免责声明

头条新闻

最新新闻

精彩放送